查看沿河县旅游地图 沿河县地图全图——沿河县地图全图高清版
铜仁地区沿河县全图地图
动物资源:沿河境内的野生动物种类多,见记录的脊椎动物有85科309种,陆栖寡毛类动物有2科3属19种。饲养动物种类齐全,地方品种多,有沿河山羊、黔北黄牛等良种。县内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类等野生脊椎动物有309种,陆栖寡毛类有19种。鱼类有鲤形目、鲇形目、鲈形目、鳗鲡目等5目15科6l属82种,以鲤科居多,有50种。县内有珍稀动物28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5种,有黑叶猴、豹、白冠长尾雉、鬣羚、斑羚。二级保护动物2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黑叶猴、小黄豹、黑熊、小灵猫、猕猴。畜禽以猪、牛、羊、鸡、鸭为大宗;其中沿河山羊与油桐、乌桕、中蜂蜜历史上被誉为“沿河四宝”,名扬四方。 历史沿革:沿河地,春秋时属巴国南疆一部分。战国属楚,一度入秦。秦代属黔中郡。西汉先属酉阳县,后属涪陵县,东汉分属涪陵县和永宁县。蜀汉在县地置汉复县,沿河县分属汉复县和万宁县。晋太康元年(280年)涪陵郡治所移往汉复(今沿河洪渡),咸和三年(328年),涪陵郡“地殁蛮僚”。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涪陵蛮帅田思鹤以地附周。宣政元年(578年),沿河地置费州。沿河在北周分属黔州和费州。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招慰蛰僚奉诏置务川县,治地在今沿河县城东岸。唐《元和郡县志》载:“内江水,一名涪陵水(乌江),在县西四十步,因川为名,曰务川县。”唐武德元年(618年),黔州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县当牂牁要道,请置郡抚之,武德四年(621年),于县地置务川郡,旋改为务州,领务川、扶阳、涪川三县,以冉安昌为刺史。贞观四年(630年)改务州为思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思州为宁夷郡,领务川、思王、思邛三县。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思州。唐思州治地一说在今沿河县城东岸,与务川县城同城,二说在今沿河县城北城子上。宋初沿唐制,把不能派流官统治的经制州列为化外州,设置羁縻州委任土官管理。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派都虞侯赵延浦任思州刺史,土著田氏族人不宾附,朝廷将思州等列为化外思,改经制州为羁縻州,委派土著首领管理。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田祐恭请求内附,愿为王民。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朝廷以其地置思州,领务川、邛水、安夷三县。将思州、务川县治徙于北部荷叶坪,后又移到原都濡县治所,州、县同城。务川县治沿河历519年,思州治沿河历497年。在南宋、元、明、清时期沿河县城均为土司驻地。元置沿河祐溪长官司,治今沿河县城西岸,沿河司直到民国三年才改为沿河县。1986年,改沿河县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于沿河北部置洪杜县,隶属于黔州,以境内洪杜山得名,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废洪杜县,洪杜县从置至废历444年。民国3年于县北置后坪县,民国30年(公元1941年),撤销后坪县,以金竹山以东并入沿河县,以西并入务川县。2010年3月,沿河被授予“中国绿色名县”,2010年10月,被授予“中国土家山歌之乡”等称号。 文化遗址:新石器晚期至商周遗址群:沿河新石器晚期至商周遗址群,主要分布于沿河县境内的黑獭乡、洪渡镇。2006年5月至2007年1月,在乌江彭水水电站工程建设中,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电站水淹区贵州沿河县境抢救性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遗址群7处。此次发掘面积近50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窑址、灰坑、墓葬、沟和石器加工场所等大量遗迹,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大量遗物。7处遗址主要分布在沿河县北部的洪渡镇和黑獭乡,隔江与重庆市酉阳县为邻。其中洪渡中锥堡、黑獭大河嘴、李家坪、神坝等遗址地层堆积较厚,遗迹和和遗物较丰富。 黔东特区第一次维埃代表大会旧址:位于县城南40公里的谯家镇高帽峰下,原为张家祠堂。坐西向东,占地面400平方米,高90米,宽18米,四周是封火墙,大门由三块雕花青石搭成,台由细钻青石铺就。祠内正殿中,有16根大柱支擎殿顶,柱基刻有龙、凤、狮、麒麟等图案;正殿前有一小院,两侧一楼一底厢房有转角回廊勾通,各房间都有匀称方格花窗。1934年7月,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在此建立,通过了《没收和分配土地条例》,《关于苗族问题的决议》等6个决议。现与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丧葬习俗:沿河土家人的丧葬,对死老年人,很讲究。老人病危,小辈要在病榻前守护,等待“送终”。老人死后,调头移位,先在其脸上盖一张白纸,在尸体下点一盏菜油灯,立即煮一碗米饭(落气饭)供在尸体前,插上香烛,烧纸钱(落气钱)、放鞭炮,小辈环尸哭泣。然后,家人用柏枝煎水,用1尺2寸洁净白布给死者“抹身”(前后抹三把),洗尸水要少许浇于死者子女身上,以示继承老人福份。接着将死者穿上三件或五件、七件、九件衣裤,头包青丝帕,脚穿老鞋(专为死者做的鞋),腰系裤带(按死者享年,用1年1根线结成),身盖老被(专为死者做的小被),脸上盖上草纸,直至入殓。若死者系传染病致死,要用煮熟的鸡蛋塞嘴,以免传染后人。出殡前一天,亲朋好友要前来吊孝,送纸、老被、丈布、羊等。丧家要杀猪宰羊祭奠亡灵,办酒席待宾客。晚上,巫师举行仪式,招魂(又叫接灵)和“成孝”。招魂是由死者的儿子手拿灵幡,跪在灵堂前接魂。成孝,是死者的儿子在灵堂用头顶着装有白布孝帕、孝衣的茶盆,按亲疏和送礼轻重将孝帕、孝衣分发给亲朋(死者的长辈、长兄不发)。成孝后,孝男孝女戴孝(头包白布帕子,并拖一幅于背心),穿孝衣,亲朋包孝帕唱孝歌,闹灵堂,通霄达旦。出殡的早上要举行葬礼。由巫师主持发丧,做上山道场后,鸣放鞭炮起灵,孝子们抬着灵牌(位),手拿魂幡和全笼幡伞走在丧的前面,丧夫抬灵柩在后面,亲朋随行送葬。一路敲锣打鼓,吹着唢呐,鸣鞭炮,放黄烟,在灵柩前沿途丢“引路钱(又叫买路钱)”,在交叉路口烧一束死者睡过的铺草。若葬期犯“重丧”,还要用稻草做个假人埋在离墓地120步远的交叉路口。灵柩抬到墓地后停在墓井边,由巫师烧“望山钱”(按死者享年,以一岁一张白纸做成)后,将灵柩放入墓井,用罗盘拨定柩向。孝子们打开棺材“清棺”,扶正尸体,让亲人们最后见死者一面后,盖严棺盖。阴阳先生脚踏棺材,举行人葬仪式,手端一盘米,让孝男孝女们吃米,以赶死者的寿命,后由一孝子一只脚跪在棺盖上手拿锄头挖三锄土下炕,并把锄头从头顶上向后传给其他孝子。然后众人堆土砌石,垒坟,在坟上插上全笼幡伞,并鸣放鞭炮,以示安葬。安葬完毕后,孝子将灵牌、魂幡抬回家中,由阴阳先生安灵。从当晚起,孝子们要按死者享年,用稻草结成一年一节的火把,在死者新坟前连烧3夜,最后一夜,要叮嘱亡魂留下火种。死者安葬后还要“烧七”,即每七天要请巫师烧钱化纸祭奠一次,一共七次,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不在家里死亡的人,遗体不抬进屋内,而在屋外搭棚入殓。12岁以下儿童死亡,不举行葬礼,死后投入深坑、江河或埋在荒野之地。 民俗风情:沿河土家族是中国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饮麻糖酒、吃灰豆腐、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唱哭嫁歌、跳丧鼓等,具有纯厚古朴的民风民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有载歌载舞、优美抒情、风趣诙谐的花灯;红灯万盏、一片缠绵、优美明快的土家摆手舞;气势挥泓,刚猛豪放的民间集体舞蹈“肉莲花”;高亢激越、即兴创作、随口演唱的土家族民歌;音色柔和、曲调欢快、活泼优美的民间自制乐器“咚咚奎”;曲版丰富、急促明快、波澜起伏的“耍锣鼓”;结构规整、音韵优美、旋律流畅、号称人类原始戏剧“活化石”的傩坛戏;动作完整、自然奔放、活泼灵巧的“打绕棺”;情真意挚、内涵丰富、催人泪下的“哭嫁歌”;声情并茂、粗犷有力,唱山歌与敲打乐紧密结合,功利性和娱乐性有机统一的“薅草锣鼓”;风格多样、美观实用、独具神韵的土家民居吊脚楼,都极具观赏研究价值。舍巴日和赶秋节,摆手舞和接龙舞、肉莲花集中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天性劲勇、锐气喜舞”、“崇祖、祈福”的古朴民风。衍生的民间艺术让人如饮陈年老酒。此外,还有洪水朝天等神话传说,有针织挑花刺绣、木石雕刻、藤竹编织等工艺,有过赶年等节庆,保持着鲜明的土家民族风格和特色。 饮食:沿河土家人的食物多为自产。食粮以稻米、玉米作主粮,麦、薯、荞、粱、胡豌豆为杂粮;蔬菜多青菜、白菜、萝卜;食肉以猪、牛、羊肉为主。喜吃鼎罐饭、糯米糍粑、糯米甜酒(叫耢糟,也有用嫩糯包谷或小麦做的)、大锅豆腐(菜豆花、渣豆腐)、辣椒、油茶、火炕肉、砣砣肉、大片肉等。喜喝包谷烧(用玉米酿造的白酒),以碗作杯。沿河土家人有“吃新”的习惯。麦子黄要吃新麦粑,黄豆黄要吃新豆腐,包谷黄要吃新包谷粑,稻谷黄要吃新米饭和打新糯米糍粑,荞子黄要吃新荞面或新荞粑等。每“吃新”要先祭祖宗。
|
上一篇:沿河县地图 | 下一篇:铜仁沿河县地图 |